top of page
搜尋

暈眩、昏厥,怎麼辦?淺談-迷走神經昏厥正



暈與昏是大家可能會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到的字眼,

例如:

教練…這個太重惹…我頭有點昏…

教練你太帥惹…讓偶好暈

但是大家知道,暈與昏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生理狀況嗎?


暈與昏究竟差異在哪?

讓我們來看看吧。


暈眩


定義:在靜止時卻感到周邊環境有相對運動狀態的感覺。

感覺:

有天旋地轉與搖晃感、頭部轉動時感覺加劇。

表現:噁心、盜汗、行動能力下降,

無法順利回應問題,無法站定與正常活動。

可能原因:

從上到下,由最具危害或急性的狀況起,排至原生或慢性狀況

1.沒有足夠的血糖導致頭暈

2.血氧量不足導致頭暈

3.身體狀況不佳所以感到頭暈

4.因過去病史故感到頭頭暈

5.因為教練太帥……


教練與患暈眩類病症或正在發作的學員溝通重點:


過去有沒有…

詢問學員是否為遺傳或原發性問題導致暈眩。

(心血管病史、中風、腦部腫瘤、腦部外傷、頸椎性動脈壓迫等)


現在有沒有…

陣發性姿勢性眩暈、美尼爾氏綜合症、上呼吸道感染併發中耳炎、耳咽管炎等病症


(內耳為人體平衡的中樞)


觀察有沒有…

不正常的眼部震顛(橫向巔動)


用簡單肢體回答的單向問題詢問狀況

以是非題提問,可用眨眼或點頭來回答的問題。


經由以上的處理方式,

當學生在訓練中出現些微的跡象,

或是不斷跟你抱怨太累,

身為教練的你,便能快速的分辨狀況(真的還是演的),

與定位處理方式(休息或是多加一組壓壓驚)囉。

如果學生有昏厥的病史,

又或是他生活作息間偶有出現暫時失去意識的昏厥狀況時,

身為教練,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

首先來談談什麼是昏厥?


昏厥:

定義:發生速度非常快速、暫時性的、

無法在發生時用肢體或語言表達狀況,

但可自發性回復的意識及肌肉張力喪失之狀態。

在昏厥的病症中,又可以將其細分為5項


心血管相關:

為四大昏厥類型中發生率較低的類型,

但通常所伴隨的症狀結果最為嚴重

心臟相關引起的昏厥包括心律不整、心臟瓣膜疾疾病、

心肌或主要血管問題如肺栓塞或主動脈剝離等。


反射神經相關:

好發於血管與心律的不規律配合,

例如血管擴張時,而心率卻不適當地降低,

通常為誘發事件導致

例如看到鮮血、疼痛、刺激性氣味、強烈情感,

甚至是一般的身體活動如排尿、嘔吐、咳嗽等。


中樞神經相關:

因外在壓迫、神經傷害,

導致神經訊號在特定狀態(姿勢)下無法正常傳遞,

例如頸動脈竇受壓迫時導致神經系統調控引起的昏厥。


姿勢變化相關:

因姿勢性造成血流與血壓改變,間接造成個體發生昏厥。

而本人所指導學員中,恰好有具神經性昏厥症特質者,

以下將特別介紹。


迷走神經性昏厥

迷走神經-是第十對腦神經,

為人的腦神經中最長和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組神經,

含有感覺、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,

支配大部份呼吸系統、消化系統

和心臟等器官的運作、感覺及腺體分泌,

當迷走神經發生不穩定的狀況,

會引起循環、呼吸、消化等功能失調。



從上圖,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此神經的路徑與其所司的生理位置

一般具有迷走神經性昏厥症的個體在生理機能、外觀與正常人是沒有差異的,

但在特定的觸發點下,會啟動特定感官或受器

(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觸覺、味覺等)

或是本體生理再攀高、超負荷的動作等,

導致個體的生理出現無法控制的反射情形。


當昏厥症發生:

當我們聽說了學員的昏厥症類型後,如果致病的症狀是有方向性的,

我們應該再將其細分做歸納,

例如

心血管類(心臟節律、血液問題等)

神經類(誘發的神經是?)

姿勢性(什麼姿勢下容易發生?)

發生當下個體可能會出現

發生前:昏厥前驅症狀期(非常重要!)

包括頭暈、盜汗、臉色蒼白、視力模糊、

噁心想嘔吐、心跳加速與感到異常溫暖等。

正在發生:

個體將要或剛失去重心,但意識清楚且肌肉尚有張力。

發生後:

應使學員立即平臥,解開可能造成壓迫之衣物,

片刻後常可自行清醒。

心動過緩者可試行針刺人中諸穴,必要時吸氧等。

但因發生時有極高機率造成碰撞外傷與伴隨性傷害,故重在預防。

經歸納,昏厥症可能與心血管直接或間接相關,

在神經或姿勢性直接或間接影響心血管狀態後,

造成個體腦部缺氧與神經運作受阻,最終發生昏厥。

那我遇到學生有暈眩或是昏厥的症狀甚至發生時該怎麼辦?

總結上述方法,我們可以如此處理:


當暈眩發生:

保持坐姿與躺姿

三問一觀察

我看你有沒有…

過去有沒有…

觀察有沒有…

用簡單肢體回答的單向問題詢問狀況

碳水補充或中止訓練

昏厥:

昏厥前驅症狀出現暫停訓練

藥物或人中刺激

向學員確認經醫師評估並同意以運動改善昏厥症症狀

過度頻繁發生時終止訓練

發生暈眩或昏厥的個體務必於當下恢復後攜伴離開

並向醫療單位就診


以上,

是我根據文獻以及學員實際訓練狀況,與醫療人員諮詢後得出之分享

希望協助到相關疾病類型欲透過訓練,追求更優越的生活品質的朋友 還望個專業不吝指教!謝謝

bottom of page